她是朋友圈里喜欢晒生活情趣的文艺女青年,她是圣诞晚会上领衔“小苹果”的舞者,她是热爱运动的霸道女总裁,她是“几何王”软件的创造者、上海莘越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雯。
凑热闹来留学offer
刚认识徐雯的人,很容易被她的外表所“迷惑”,平时喜欢晒晒自拍、分享美文的她一定是一个很讲究生活情调的文艺女青年吧!可是,一旦和她交谈起来,就会深深折服于她异常清晰的逻辑思维。
“我爸爸是数学老师,大概是遗传的关系吧,我从小理科成绩就很强。”徐雯不无得意地说。“小学霸”不仅读书成绩好,而且很早就织起了“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留学梦。中考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30取1的上海“四大名校”之一——复旦附中。上世纪90年代,复旦附中便有许多与外国学校交流的机会,英语好的学生特别多。在这种强烈的学习氛围的影响下,徐雯也成为“英语角”的常客,早早准备起了托福考试。
进大学后,有一次,徐雯去上海外国语大学看望中学的同班同学,恰逢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在上外招生。本来就很想出国留学的徐雯,便“凑热闹”般在旁边围观渥大招生办的老师给学生面试。一听下来,原来这所高校要招理科生,特别是机械工程专业。徐雯当即觉得“有戏”!“我本科念的就是机械工程啊,这不就是为我安排的嘛!”于是乎,她毛遂自荐,和渥大的老师谈了一通专业知识。没想到,这次简单的交谈给对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之后没几天,她就收到了来自渥大的笔试通知,而考完笔试之后又没几天,录取通知书也“高效”地寄来了。整个考试加录取的过程如此短暂,以至于爸妈都完全不知道。“我拿着offer回家和爸妈说,我可以出国念书啦,他们都吓了一跳!”办理签证、手续等一番紧张的筹备之后,2000年4月,徐雯终于踏上了异国留学之路。
海外学习开外挂
到了渥太华大学后,徐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申请转系。“其实我一直就想读计算机系。”虽然系主任提醒她,要转向新的专业,她之前许多学分就要“浪费”了,但是徐雯还是义无反顾地投身CS的怀抱。
“在渥太华大学我还创造过两个记录呢。”徐雯说。她修过一门数学建模课,非常难,要求学生有很强的逻辑思考能力。徐雯凭着自己优异的理科底子和认真的学习态度,在期末考试上拿到了计算机学院建院以来这门课程第一个满分,连老师也不得不佩服这个中国女孩子的逻辑能力。
由于加拿大的高校每年有三个学期。北美许多学生一般会上两个学期,利用4-8月的学期出去旅行、游玩等。而徐雯则是抓紧三个学期时间拼命学习,不仅补上了因为转专业而损失的学分,还提前修完了本科所有的学分。“最后一个学期,我一边在写申请、考GRE,为去美国读硕士准备,一边想尽快修满学分而一口气选了7门课,一边还要做毕业设计,这是从来没有人尝试过的!那段日子回想起来真是太痛苦啦。我的台历上每一天都被记录得密密麻麻,不是要交paper,就是要考试,没有一天是空闲的。”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不仅修满了所有学分,顺利地毕了业,同时也收到了波士顿大学的offer和一个在加拿大工作的机会。不过,为了能和在大学就认识的先生一起生活,她还是选择了在加拿大工作。2005年,她和先生两人一起回了国。
IT女助父圆梦
回国后不久,海外的学习背景帮助徐雯顺利在陶氏化学亚太地区IT中心找到了工作,开始了稳定的生活。2008年的一天,一次家庭聚会中,家人鼓励她趁年轻创一番事业。那时,已经退休的父亲吐露了埋藏在心底许多年的心愿:他想把毕生心血——平面几何基本图形解析法这一20多年来被全国各地中学引用的教学方法借助现代科技,变成教育软件,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从中获益。虽然这些年来,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做互联网教育的企业也越来越多,许多公司想购买他这套方法的版权。父亲思前想后,觉得自己毕生的教学心血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别人未必能全心领会,并继续深挖发展,不如让学计算机的女儿来试试看,他也可以从旁把关。“这是爸爸的一个心愿,而写程序对我来说也是专业的事。”于是,徐雯就开始了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编程的日子。一开始只是为了圆爸爸的一个梦,没想到,在不断地编写过程中,她也越来越投入,一边为父亲这套学习方法的有效折服,一边也隐隐在期待软件编成的那天,使用的师生们的反应。
第一版“几何王”单机版软件,有400多万字,2万多张图形,全凭徐雯一个人的力量,花了两年时间才完成。她笑称,现在儿子数学成绩那么好,就是怀孕时编程“胎教”的功劳。软件编成后,徐雯对这套软件的未来也有了规划,于是她离开了陶氏化学,在杨浦的创业园租下了办公点,正式开始了她的创业生涯。
用技术解放教育
如果将理论变成了软件成果是万里长征第一步,那么将成果转化为产品,让使用者越来越多,则是更艰辛的旅程。当年受过父亲几何教学方法培训的老师大都退休了,在课堂上,老师们还是习惯用粉笔板书、画图,用自己总结出来的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教导学生。对于新生事物,大家即便不排斥,也还是持观望态度。
“现在全民都在讲‘互联网+’,但其实加号不是简单地将两者联在一起,而是要深度融合。前者就像一盘盖浇饭,后者就像一盘扬州炒饭。我做的教育信息化,就是要炒一盘好吃的扬州炒饭。”徐雯觉得,教育的三位主体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用户,家长是最终的买单者。只有在老师中间推行,教学上的确出了效果,才能打开市场。
徐雯选择了自己成长的杨浦区作为试点,一来公司也在那里,商务成本比较低,二来可以拜访一些父亲曾经培训过的尚在岗位上的老师,在他们的学校进行演示和推广。她选了5个学校进行试点,通过老师们对这套教学方法的感受,加上她所编写的软件程序与老师教学要点的契合,这套清晰、易懂的方法一下子可视化起来。各种几何图形变换、辅助线添减再也不需要用黑板擦、粉笔擦了画、画了擦,对几何题的讲解和领会便捷了许多。由于软件方便操作、图形清晰,可操作性强,上手容易,逐渐成了老师争相开设精品课程的利器。使用下来,学生数学平均成绩提升了15-20分,看图、思维的速度明显提升了许多。就这样,通过课堂展示、口口相传,这套有效的教学软件在没有市场推广、产品营销的情况下,在上海各个中学里慢慢流行了起来。
2011年,业务在上海各个区县试点慢慢铺开的同时,徐雯瞄准了全国更大的市场。她向教育部中央电教馆成功申请到了教育部十二五全国重点课题,开始在教育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推广自己的数学教学软件。贵州省的西丰二中用了3年软件,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成绩也得到了大幅提高,学校在全省的排名从后30%跨越到了前30%,生源成了省重点高中的“抢手货”。不仅如此,2009年徐雯还加入了民盟中央发起的一项教育扶贫公益计划——“烛光行动”。每年到5个教育欠发达省市捐献300套教学软件和后期教师培训。这项公益事业她一做就做了6年,至今不断。云南、宁夏、海南、河南……每去到一个省,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送到那里,徐雯就在地图上钉上一枚图钉,一颗颗五颜六色的图钉在地图上开了花,她的事业也如同地图上的花朵一样,盛开起来。由于这些成果,教育部对她的项目也越来越关注,她参加了两届全国教育技术信息展,并成为第一批入驻中央电教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项目。
现在她的公司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几何教学平台,而是逐渐朝融合初等教育各门学科信息知识,通过大数据构造新型教学模式的、互联网时代的革命性方向发展。在徐雯构想的未来课堂里,“老师可以从无止境地找题、出题、批卷中解脱出来,学生也可以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通过大数据运算和处理,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和训练每一个孩子的思维,弥补他的短板,而孩子们也能学得更轻松、更有效。这是真正的‘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