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局路二期的一间办公室,像座小型的玻璃酒杯博物馆。各种不同造型、不同用法的世界知名品牌水晶酒杯摆满了台架,晶莹剔透。留法青年海归沈军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着,哪款适合足年份的波尔多赤霞珠、哪款更能凸显勃艮第黑皮诺的香味……让人对这一樽樽“夜光杯”爱不释手。
创业:“理工男”对生活品质的理解
一位理工科硕士,如何走上“卖杯”的创业之路?这是笔者第一个也是最大一个疑问。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他回忆道,“‘有些事,年轻时不做,可能会后悔一辈子。’我想创业对我来说,就是这件不做会后悔的事吧。”
沈军在创业之前就喜欢收集一些杯具、餐具。在法国留学的时候,他有幸在一位贵族家中借宿,对法国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餐饮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无论多忙,他们一定会留出很长的时间就餐,对于烹饪也精益求精。”记得有一次,男主人深夜回家,仍然穿着正式,在餐厅慢慢地享用迟来的晚餐。那份优雅和从容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他想将这种星级酒店式的生活品质带回中国,通过好的产品来传递背后对于品质的追求。“中国人信仰‘民以食为天’,那创业的项目,就选择餐饮用具吧。”——这是回国两年多后沈军对于自己创业目标的设定。
万事开头难。对于一个只有满腔创业激情,却毫无任何经营公司及零售经验的理科生来说,面临的入行门槛又高了许多。沈军记得第一次创业尝试,是参加一个朋友公司在某商务楼里组织的一场线下特卖活动。他当时进了一批美国品牌的双肩背包和韩国的密封玻璃碗去卖。三天的特卖活动里,只见邻边的摊位生意红火,赚得盆满钵满,他却连一只包、一只碗都没有卖出去。
是产品选的不对?是自己太过腼腆不善招揽生意?还是,自己真的不那么适合创业呢?这次经历给他不小的打击,围绕在“卖什么”的问题上,他思索了很久很久。直到有一次,他去上海展览中心参观家居展,无意间发现了法国弓箭(ARC)品牌的展台,驻足凝视了许久。“葡萄酒杯,会不会是一个好的产品呢?”他接过了弓箭公司工作人员递来的宣传册,仿佛也接过了命运之神的一次暗示——法国、葡萄酒、葡萄酒杯,既然自己了解法国,又想做餐饮器具,不如就给爱喝葡萄酒的客人提供优质的葡萄酒杯吧!这个想法瞬间福至心灵,让沈军雀跃不已。当下,他不懈努力地联络起了弓箭品牌商。他的执着和真诚打动了品牌商,用3万元的启动资金,开始了他的“杯酒人生”。
专注:“一杯子执着”
虽然卖的是别人家的品牌,沈军仍然不忘在所有商品的外包装上下功夫,传递自己的品牌和生活理念。每个收到他们公司产品的用户,都有可能收到一枚印有“一‘杯’子执着”的书签,道出了沈军对事业的热忱和执着。
对于小成本的创业,沈军有很清晰的认识和无比的耐心,他先将“存活”当成主要目标——卖葡萄酒杯离不开葡萄酒,以B2B的模式先进入“葡萄酒圈子”再说。有了货源,就要开始找市场,沈军总结自己的市场战略是,先寻找目标客户,然后把产品放在客户面前。
创业初期,公司老板、员工都是他一个人。他用一种自己戏称为“扫街”的方式开拓市场——上大众点评,拉出所有的葡萄酒专卖店和法国西餐厅的名单,一家一家上门观察、取走名片,回来后再电话联络。也许是因为常年习武的原因,让他特别有耐心和毅力,就是用这种品质,他“扫”完了上海50多家葡萄酒专卖店和80多家法国餐馆,终于为他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份订单。
他现在常常回想起留学时代和创业初期,那是他人生中最艰苦的两段岁月。在留学的日子里,虽然学费无忧,沈军仍然需要打工为自己赚取生活费。由于法国的物价高昂,他规定自己一周的生活费必须低于20欧。为了在伙食上节俭一点,他每周去中国城采购食材自己做饭,一包1欧的意大利面可以吃上三顿。除此之外,他还常常上完课就赶去餐馆打工,在日餐馆做烧烤,在韩餐馆做泡菜,在意餐馆做意面……凭着吃苦耐劳的品质,他获得了雇主的一致好评。
这种吃苦的精神让他在创业初期事半功倍。由于大公司的仓库大都远离市区,早期进货时,他常坐地铁倒公交到达仓库,取货后再叫上一辆大容量的世博出租车赶赴客户那里。有一次三伏天里,他在仓库外一时打不到车,只得扛着又重又脆弱的玻璃杯,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朝最近的车站走去,不出五分钟已经汗流浃背。
辛苦终究会有回报。随着业绩逐步爬升,公司一天天壮大,销售的品牌逐渐覆盖世界其他知名品牌,沈军和他的“麦风”在葡萄酒界也渐渐小有名气。
善缘:相遇便是一种缘分
“我一直坚信要与人为善,善待各种缘分。你在一个地方认识的朋友,说不定在另一个空间重逢,他/她就会成为你的贵人。”这是沈军的为人之道。
认识沈军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很热心、爱交朋友的小伙子。如果说爱好葡萄酒是一个小众的圈子,那么葡萄酒杯就是更小的一个圈子。这样的圈子,口碑就是一切。沈军也是将每次与客户、与供应商、与朋友的交往当成一种缘分。
记得在创业的初期,有一次他要给50个不同的客户发货,在同事将杯子都分别装入木箱钉好,预备让快递取货时,沈军迟疑了一下。他突然想到,如果换他自己作客户,收到包装结实完好的商品固然满意,但让他们如何打开呢?同事建议,每个箱子配一把螺丝刀吧,就几块钱的事情。“可是几块钱的螺丝刀,说不定还有质量问题,万一碰到坏的,无法打开箱子,岂不是让客户印象很差?”既然要为客户着想,那就索性买把可以用得更久一点的螺丝刀吧。他自己就特地去百安居挑了质量更好的螺丝刀,细致地捆在每个木箱的旁边,并用短信提醒即将收到货的客户们。这一贴心的小细节为他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好评。
沈军不仅为客户着想,也为自己的供应商着想。有一次,他为一位叫Maggie Xu的女士定制一把刻有名字的酒刀。供应商一时将数量记错,一下子定做了20把刻有Maggie Xu字样的刀。虽然根据合同,他可以完全拒绝另外19把酒刀,但是为了体量供应商的难处,他还是全部要了下来。
这已经标了名字的酒刀该怎么处理呢?卖肯定是不行了,送的话,又有谁要刻着其他人名字的东西呢?沈军灵机一动,不如就送给同样叫这个名字的人吧?他马上将想法与最早定下这把刀的Maggie一说,两人一拍即可,利用微信公众账号,发起了一个叫做“寻找Maggie Xu,精美酒刀送给你”的活动,只要有人能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证明自己的英文名也叫Maggie Xu,这把刀就送给他/她。Maggie还自告奋勇帮忙写了这则文案。帖子在葡萄酒圈里瞬间被转遍了,还真找到了5位同名的客户,让原主大呼有缘,一定要找时间请所有的“Maggie Xu”一起聚会品酒!
沈军与同学会的结识,也有一场不期而遇的缘分。记得刚回国时,他在一家建筑材料公司上班,为了熟悉业务工作,他跑到上海图书馆借阅一本建筑学书籍。当时旁边站着一位和蔼的老人,主动与沈军攀谈起来,在知道沈军的留法背景后,推荐他加入欧美同学会。萍水相逢的老人一句建言,让他找上了同学会。他常常为总会、分会的活动担当志愿者,利用自己在葡萄酒文化圈的工作关系组织品酒会活动,在同学会的大家庭里收获了更多的同窗之情。
如今这位充满年轻活力的学长正在积极朝着自己最初的梦想更进一步,为更多对餐饮有品质要求的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让用餐变成一件更愉悦的事。就如他为公司起的名字一样——“麦风”,将风吹麦浪般清新的生活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