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兵-从学术界到企业界,始终与“绿色”为伴
发布时间: 2018-03-27 阅读次数: 0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从教书育人的高校学者,到异乡拼搏的外企高管、引领行业的民企经理人,在外界的眼中,于兵的职业生涯颇具跳跃性和挑战性,他自己却用一个轻巧的“顺势而为”来形容。“渠成”之日,才是“水到”之时,强者口中的顺应时势往往有着不为人知的奋斗和积淀——记上海延华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东方延华节能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兵。

  1987年,于兵从武汉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厚积薄发,让他一路读到了博士。1999年,留学荷兰,开朗热心的性格带来机缘,让他当选全荷学联主席。2004年,又拿到一个博士学位的他告别学术界,在短短四年中成长为外企高层;2010年毅然转身,投入另一番创业激情,成为中国绿色节能行业的领军人物。

  尽管人生的角色多次转变,但他对于绿色节能事业却始终有一份坚持。如今,无论是上海的五星级酒店,还是云南的绿色医院,都有他和旗下团队的精品项目。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应是“学霸”的最高奖赏。

  一口气念出来的制冷专业博士

  “我已经不记得当年为什么会选择制冷这个专业了。”于兵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一头撞入当时颇为冷门的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在其他同学忙着考托福、读雅思,计划着出国留学时,于兵却淡定地从本科念到硕士、博士,一念就是九年。

  “当时流行的说法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大家都很敬仰陈景润那样的科学家,所以尽管班级越读越小,我还是一路读下来了。”于兵笑称,在那个年代,博士是稀缺的,整个上海交大一个学期也只有30来个博士在读。八十年代,空调、冰箱也是稀缺的,只有少数家庭可以有一台小小的冰箱。但也正因为身处那个年代,他站在了中国制冷行业的起点之上。

  “我念书的时候,全国只有8所高校设制冷专业,交大是其中翘楚。一个硕士导师只带两名学生,我们不但因此学得特别扎实、全面,而且有很多和企业打交道的机会。”于兵回忆说,最让他难忘和受益的,就是导师陈芝久、阙雄才教授带着他做项目,将学校的科研成果和企业的生产结合起来。身为工科男的他,如今还有一副好口才,也得益于当年与企业谈判时的锻炼,把艰深难懂的专业知识转变为通俗易懂的话语,向企业解说和宣传。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用的冰箱、空调基本是从日本进口的,尽管我们也有国产品牌,但许多是量着国外冰箱尺寸仿制出来的。同样120L的容量,别人的能耗就是比我们低10%-20%,每一样都照搬着造了,为什么还有这样的差别?”于兵告诉笔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在导师的带领下,用数字化手段建立模型,分析电冰箱的整个机理,一下子把电冰箱一天1度多的耗电,降低到了0.82度,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突破!这项研究成果,最终以100万——上世纪90年代可谓的天价卖给了企业,在当年的上海交大也造成了一片轰动。

  他还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的原理作为工业研发的基本工具,写出了以无霜冰箱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要知道在当时,我国也只有为数不多的人致力于计算流体力学的基础研究。

  1996年,学业优异的于兵顺理成章地留校成为老师,当起了博士班的班主任,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课。他至今仍怀念那一段日子。“当年我们做的基础工作,为中国冰箱和空调产业超过日德奠定基础,现在我们可以说,中国制造的冰箱和空调绝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国家。”

  “无意间”当选的全荷学联主席

  如果没有出国留学,于兵现在可能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名教授。但人生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中出现,带来让人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一场机缘巧合就在1998年出现了。

  当时,于兵的妻子在一家荷兰公司工作,公司派其前往荷兰培训学习,还提供了一个家属随行的机会。为了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于兵通过导师联系上了国际制冷学会主席、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Prof. H.van der Ree,在他的推荐下来到了其所在的制冷研究所进行学术访问,随后又前往德国的斯图加特大学进行学术交流。这一次的访问交流,不但让于兵看到了我国和西方国家在科研工作上的差距,同时也为他留学荷兰埋下伏笔。

  当时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有一个欧盟的研究项目——楼宇机电系统故障诊断,在当时是全球非常新颖的前沿研究。而接待于兵的制冷研究所Prof. A.H.C.van Paassen 正是这个项目的主持者,双方在不少学术理念和观点上一拍即合,因此教授邀请他来荷兰一起参与这个项目。

  1999年4月,于兵来到了荷兰,开始了新的征程。这一次,他不仅取得了学术成就,再次拿到了一个博士学位,还成为了全荷学联主席,为提高在荷华人的政治地位做出努力。

  “我到荷兰的第一天,就有一位学成留荷的中国学长特意赶来‘传经送宝’,他说你有两件事要学会,一是荷兰语,二是开车。”尽管学车和学荷兰语要花不少钱和时间,而且在荷兰他完全可以用英语和当地人交流,但面对学长的好意,于兵从善如流。后来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证明,先做这两件事是完全正确的。

  于兵性格外向热情,积极参与各类学生社团的活动,很快和当地留学生打成一片。原代尔夫特学联主席因为家庭原因引退时,直接向同学们推荐了让于兵代理。尽管上任程序有点儿不合规,但于兵的好人缘为他赢得了支持。

  这一任学联主席生涯中,有两件事让他印象深刻。

  1999年,世乒赛在荷兰举行,他带领中国留学生来到赛场,给中国健儿加油鼓劲。啦啦队在看台上展开了一面巨大的五星红旗,吸引了众多媒体的目光。后来很多在国内的朋友告诉他,当时从中央电视台的实况转播中看到了他。

  这一年,又是澳门回归的日子。全荷学联组织迎接澳门回归的大型活动,组织了全荷兰上千名中国留学生参加,还邀请了中国驻荷兰大使,以及当地市长和大学校长。那次活动规模盛大,获得巨大成功,也让于兵在“抛头露面”中被中国留学生、侨界、校方甚至是当地政府所熟悉。

  2000年全荷学联改选,他以全票当选2000-2002年全荷学联主席。在这个更广大的舞台上,于兵的作为也更大了。

  “当了全荷学联主席后,我和当地侨界、政府有了更多的联系,后来定居荷兰加入华人学者工程师协会后,也开始关注海外华人的政治地位等问题。”于兵告诉笔者,他和一批留学生以及完成学业留在当地的高学历华人形成了华侨中的一股新生力量,并以荷兰人能够理解的方式,以一种平等的姿态跟政府对话和交流,提出华人的诉求,并争取政治地位。

  “当地老一代的华人很多从事餐饮业,他们有经济实力,却不擅长争取政治权利,和政府进行有效对话。通过我们这批专业人士,派生出华人参政议政的机构,帮助侨界中的政治人物参与市长选举等,同时也能把有选举权的华人团结起来,集中反映华人的政治诉求。”

  于兵说,在此过程中,一口流利的荷兰语不但让他更快融入当地社会,还学会了用当地人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不迂回、不隐晦,直接面向政府的部长、省长和市长,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和他们打交道。

  中荷文化的交流也体现在他的博士毕业论文中,以《建筑环境设备的分级式故障诊断》为题的论文封面上,印着一行中文字“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他将中国哲学思想融入到西方科技之中。

  “三级跳”的外企中华区总裁

  2003年,再次拿下一个博士学位的于兵留在了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继续研究,并担任教职,此时他已经在高校的学术氛围中浸淫了16年。论学术,他已小有成就。然而,在新加坡的一次闲聊,让他去意坚定。

  “2003年,我和代尔夫特大学建筑学院知名教授P.G. Luscuere一起去新加坡参加国际健康建筑大会,教授同时也是荷兰一家机电顾问公司的老板。我们在新加坡河畔明媚的阳光下闲坐聊天,谈及我今后的发展时,他当即邀请我去他的公司工作。”就这样,2004年,于兵离开了象牙塔,第一次进入企业。

  “签约时啥条件都没谈,也不知道要谈,所以第一个月拿到工资后一看,竟然比在大学时的收入还要少。”原来人事部门把他的工资定在应届硕士的一档,但他什么也没说,继续埋头工作。

  “我刚刚到公司一个月的时候,老板问我是不是已经工作了半年。工作了三个月以后,他以为我已经在公司里呆了一年。因为我同时参与了很多项目,有的以我为主开展,工作安排得非常充实。”同事们在下午5点准时下班,只有他继续加班。“后来门卫索性给了我一把钥匙,除了他之外,公司大门的密码也只有我知道。”

  就是依靠着这样的干劲和成果,老板主动为他加薪,一年中甚至连调了4次工资,职位也相应地步步升迁。2006年,这家公司并入具有近160年历史、全球员工4000余人的荷兰Royal Haskoning公司,在这家企业里,如此的升迁速度至今仍是一个纪录。后来于兵还被公司选送MBA学习提升管理技能,在全球员工中选出的10人中,他是唯一一个中国人。

  加入公司的第四年,于兵被外派到中国,担任整个中华区的总裁。他从一名普通的员工,跳升为公司中高层的领导,又是公司唯一一个参加到全集团公司人才储备MBA培训的中国人。这一路的成长,可以用“飞跃”两个字来形容。

  即使身处海外,于兵和国内绿色建筑产业的联系从未间断。2005年以来,于兵作为荷兰政府节能专家,主持中国建设部与荷兰住房部的中荷可持续建筑示范国际合作项目。作为荷方专家组组长,他负责了包括招商地产红领巾公园、中海地产中海天地、重庆龙湖礼嘉、万科溪之谷、贵阳渔安安井片区十平方公里生态绿色开发在内的多项中荷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的技术咨询和研究工作,致力于将欧洲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引入中国,促进国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快速发展。

  “再出发”的绿色建筑领军人

  2005-2010年,正是中国建筑节能起步与发展最快的时期,正是在2009年,于兵和他现在就职的上海延华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有了业务交流。也许谁都没有想到,这一次的“相遇”会为他的事业发展提供了另一个契机。

  “延华智能”是一家民营上市公司,于兵辞去外企高管的职务,加盟这一家企业,他考虑了近一年。最终促使他下定决心的,既有公司董事长胡黎明的个人魅力和描绘的事业前景,同时还有一颗创业的心。“无论在高校里做学术,还是在外企做咨询顾问,都差了一点实践,我希望能够更接地气。‘延华’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创业平台。”

  刚刚起步的东方延华节能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从只有于兵一个专业人员开始,慢慢有了一个两个节能工程师和5名技术人员的加入,于兵除了担任总经理,还主动请缨为“培训师”。他说:“每周三的下午,我就给员工培训,介绍国内外最新的技术发展,作为一家高新技术的新兴企业,我认为员工培训非常重要。只要企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个人发展的期待,员工就在这个企业里始终有发展空间。”

  “东方延华”的“海归”多,年轻人更多,在他的带领下,迅速成长了起来。如今他的团队中有一批行业高端优秀人才,既有入选了上海市领军人才后备队的高级工程师,也有考取美国LEED认证专家资格的专业人才,还有考取国家发改委注册咨询工程师资格的优秀员工……他笑称,校园文化、外企文化和民企文化的“混搭”,正是东方延华的风格。

  别小看这家成立不过6年的节能子公司,发展势头可不小,年均利润增长接近50%。去年初,整个延华集团的近百名员工获得股权激励,其中14名来自这个新生的子公司。震旦大厦、古井假日酒店、嘉定司法中心、春申文化广场、东方肝胆医院嘉定新院、三亚美高梅度假酒店等,都有这家公司承接的绿色节能项目。

  作为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项目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建筑物合同能源管理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示范工程,斯格威铂尔曼大酒店的节能改造也是“东方延华”的项目,通过对酒店供热、中央空调、照明、变配电及生活热水等多个系统进行节能改造,使得酒店日常能源消耗明显下降——年节能量1400余吨标准煤,单位建筑面积节能率20%以上,迅速跻身为全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标杆之列。

  首批上海市“千人计划”引进人才、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理事、首届专家委员会专家、美国暖通空调工程师学会会员、国际建筑性能仿真学会荷兰分会常务理事、荷兰绿色建筑委员会BREEAM专家等一个又一个专业头衔,体现出于兵在绿色建筑领域的权威地位,但他却谦虚道:“我只是赶上了最好的时代。”


Copyright2017,WEIHAI OVERSEAS RETURNED SCHOLARS ASSOCIATION
威海市欧美同学会(威海市留学人员联谊会) 版权所有 鲁ICP备17051475号-1
地址:威海市文化中路80-1号高创大楼1F 邮编:26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