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强:行者无疆
发布时间: 2018-03-22 阅读次数: 0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在谭强眼中,金融代表着穿越时空的价值交换,而保险则是金融时空穿梭机的“压舱石”,为行业乃至社会扮演着“定海神针”的角色。

  肩负着这枚“定海神针”,谭强如同一位苍茫大地上的行者,他的行脚里见证着中国人对“保险”这个词语从陌生到熟悉,从未知到接纳的变迁,也书写着一代保险拓荒者致力于把这一现代金融理念融入国人生活方式的努力。

  “中国人传统的思想是养儿防老,但西方人则早在17世纪就开始运用保险工具的雏形对未来风险进行防范。如果说住房是一种刚需的话,那么帮助我们防范风险的保险更应该是一种刚需。要让保险回归自己作为金融工具的本源定位,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谭强说。

  在结束了“陆家嘴金融论坛”的议程后,这位宾夕法尼亚大学上海校友会的名誉会长接受了专访。

  恰同学少年

  出生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的谭强,小时候常常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里玩耍。校园里随处可见毛泽东当年在这里学习生活的事迹,连一师的校训也来自于毛泽东十六岁时就写下的理想——“改造中国与世界”。这句话给少年谭强带来了深深的震撼。还是小学生的他,就此萌发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理想——“对于连‘世界’是什么都还没有概念的我,这句话如同振聋发聩,让我决心要去看看更远、更辽阔的世界。”谭强说。

  对伟人的追随也体现在生活方式上的效仿——谭强从那时候起就养成了坚持锻炼身体、洗冷水澡这些习惯。谭强说:“CEO的工作就是马拉松运动员加救火队员。需要比常人更加旺盛的精力,更加坚韧的意志力。如果没有从小打下的身体基础和坚毅品格,我将难以从容应对现在庞大的工作量。”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一心向往星辰大海的谭强决意报考千里之外的天津大学船舶工程专业,立志要学好本领,扬帆出海,为中国的造船业干出一番事业。

  在四年的系统学习中,谭强逐渐认识到,要完成船舶的建造必须具有完备的全局观,而运筹学正是对于大型系统的科学研究,从而在纷繁杂乱中找寻规律并寻求解决方案的学科。这一点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研究生阶段,谭强开始对运筹学进行系统化学习。“事实证明,精研这一学科对我日后的职业生涯帮助甚大。因为保险实质上就是一个进行风险管理的系统性工程。”

  相对于后来在沃顿商学院的经历,谭强的运筹学专业背景似乎少为人知,但他自己却格外看重。“运筹学讲求的是如何优化资源配比,在实践中非常有用,它让我无论身处哪个岗位都能‘看见系统’。”

  恰恰是来自工程技术专业背景的缜密思维与运筹学科的全局规划能力相结合,再加上后来在沃顿商学院开启的全球化宏观视野,造就了谭强与众不同的管理格局。

  万水千山只等闲

  研究生毕业后,不甘现状的谭强放弃了国家分配的“铁饭碗”工作,只身前往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

  90年代初,他进入一家当时刚刚成立的保险公司。当时,人们对“保险”这个名词甚至都还很陌生。谭强笑着回忆:“我们最开始向人们介绍保险产品时,别人还以为我们是造保险箱的。”在这家“全西方式”运营、以年轻人为主的企业中,谭强历经了从人事、行政、市场到销售等几乎所有岗位的历练。

  凭借当初自学的英文交流能力,谭强参与了公司与外方合作伙伴的沟通。对方的专业素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到中国的未来一定需要与世界接轨,他再度萌发了对远方的向往。

  在商务交流的间隙,他问起一位外方代表,“我怎么才能像你们这样专业?”对方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递给了他两本杂志。一本是《Business Week》(《商业周刊》),一本是《US News & World Report》(《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对方指着杂志上商学院的排名对谭强说,“想要成为最顶尖的人才,你应该去攻读最顶尖的商学院。”

  在那个年代的深圳,以谭强的收入可谓已经过上了相对安逸的生活。但是不安份的他又燃起了对未来的憧憬——去海外学习,去最顶尖的商学院学习。“在同龄人大多忙着赚钱和享受的时候,我想去看看国际上的现代金融是怎么运作的。”

  于是,谭强买回大量英文书籍,一边兢兢业业完成本职工作,一边开始了每天下班后的苦读,为留学进行英语和专业的准备。夏天的深圳酷暑难当,谭强却练就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本领,一个人勤登书山,孤航学海。功夫不负有心人,用了不到8个月的时间,谭强收到了三所名校商学院的录取通知,其中就有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宾大沃顿商学院。

  在沃顿的求学经历令谭强终生难忘。其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就是——教授布置的作业永远做不完!即便大家分工合作,也只能堪堪完成80%。再加上残酷的末位淘汰制,学业压力非常大。“这逼迫着我尽快学会了两件事:协同合作和分清主次。”

  “首席商学院”的学历不仅是简历上的一道光环,魔鬼特训营般的经历更让谭强在之后的工作中养成了无论遭遇任何棘手问题,都能迅速解决核心问题的能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

  完成沃顿的学业后,谭强先后就任多家知名跨国企业的重要岗位,并于2013年起开始担任大都会人寿中国的首席执行官。

  当时,大都会人寿中国的偿付能力已接近警戒线。合资保险公司解决这一问题的常规做法是通过双方股东增资来达到更高的资本要求,但谭强却另辟了一条十分大胆的创新蹊径——发行债券。一方面,他想探索新的增资模式,另一方面也希望推动公司资本结构的多元化,使风险更低,资本运作效率更高。他亲自带队进行路演,短短几个月内,“债券”计划一举成功,认购金额远超既定目标。公司不仅完成了次级债的增资计划,偿付能力也大大超过监管要求。同时,发行债券也达成了谭强所设想的股权、债权结合的多元化资本结构,为新业务的增长打下了良好基础。

  互联网时代,传统保险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老牌保险业巨擘也在思索着自己的转型之路。基于谭强率领中国区在近年所取得的优异表现,并考虑到中国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金融市场,美国大都会人寿集团总部将中国定为全球互联网改造计划的第一站。

  作为业内著名的思考者和践行者,谭强辩证地分析了保险业的改革大潮和技术创新涌动的潜流。“保险公司销售的是一份契约,或说一个承诺,这是一场新的IT革命(Information + Trust),得到客户信任的信息才能传播,得到传播的信息才能换来价值。”谭强始终认为,保险的业态会随着互联网技术革命而发展,保险最深层的固有属性,如洞察用户所需,建立信赖伙伴关系等则是历久弥新的。

  谭强说:“市场上喜欢讲FinTech,我却更喜欢反过来用iFin的概念。不仅是科技互联网公司加上金融业务的前缀,金融行业更要善用互联网工具。”他指出,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人与人的连接和聚合,这和大都会人寿“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不谋而合。大都会人寿正在通过创新实践,努力构建一个开放、协作的生态圈。利用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便利,打造智能化、反应快速的服务系统,不仅与健康、医疗服务的系统相连接,还可以和母婴、旅游、教育、养生、运动健身等一切和人生幸福相关的生态系统连接起来。

  有“行者”之称的谭强,并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但却在保险行业一踏足就行进了20余年。今年,他更是作为唯一一名合、外资保险公司代表,当选为“2015中国保险行业年度人物”。谈及这个行业吸引人的地方,他说:“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7世纪英国创立的东印度公司。西方金融体制经历了数百年历练,历经衰退、战争、危机,却仍然在不断完善。而中国现代金融体制才刚刚走过30多年,它充满了未知和变化。而恰恰是这些不确定性和和挑战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在这个领域中不断前行。


Copyright2017,WEIHAI OVERSEAS RETURNED SCHOLARS ASSOCIATION
威海市欧美同学会(威海市留学人员联谊会) 版权所有 鲁ICP备17051475号-1
地址:威海市文化中路80-1号高创大楼1F 邮编:26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