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青年”一词来源于英文Slash,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双重职业》一书。它描绘了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青年人群。在我们的海归人才队伍中,不乏这样的“斜杠青年”,他们往往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干得风生水起,偏偏又可以同时“不靠专业吃饭”,上海市天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姚海嵩无疑是其中一位。
跨界人生:不想做律师的医生不是好委员
姚海嵩的“抬头”有很多:天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新加坡国立大学上海校友会副会长,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上海校友会会长,民盟闵行区委委员、司法支部主委,闵行区人大代表……但是让很多初识海嵩的人跌破眼镜的是,这位新加坡国大毕业的法学硕士曾经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毕业于第二医科大学的他在瑞金医院从事过医疗和行政工作,还担任过外科团支部书记,获得了二医大系统的“新长征突击手”称号。一个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怎么会想到“跨界”去做律师呢?
2000年,瑞金医院做了第一例危重病人手术公证,为了维护医患双方的法律权益,医院请了公证员见证了医生与病患家属的术前谈话。这项举动在当时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讨论,也使姚海嵩敏锐地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这是个可以大展身手的舞台。
于是,当年,姚海嵩就报考了上海大学法学院,并在两年后取得了法学第二学士学位,又通过了第一届司法考试,成为了“半路出家”的法律工作者。之后,因陈竺院士建设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的需要,他加入了上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担任了助理研究员、法务经理以及担任公司董事长,原上海市科委主任华裕达先生的秘书以及董事会秘书。这段经历对其影响深刻,华先生的正气、胸怀和奉献精神一直潜移默化地伴随着他。
问起他是否会因为放弃多年苦读的医学而后悔?他却神秘一笑,“我并没有放弃啊。”然后,他拿出了一张“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委员证,解释说,“在编写中国第一部《生物样本库标准》的时候,医生这个职业背景反而凸显了我的优势。”——原来,姚海嵩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法律专家与其他业内专家共同制定了《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样本库》的行业标准。在行业标准的基础上,我国又启动了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在第一届全国样本标准化委员会的名单中,几乎所有的院士、专家学者都来自于医疗相关单位——医院、医疗器械企业、研究所,唯有姚海嵩是法律工作者。制定对于中国医学研究领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国家标准,既要有医学规范,又要和国际接轨,兼顾法理、法律和人伦道德,一位懂医学的律师真的举足轻重。
时间精力:术业勤专攻
医学和法律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前者是“高精尖”的专业性工作,后者却是要博采众长,网罗综合知识。为了克服专业差别和知识欠缺的问题,海嵩在专业上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成为执业律师后,不满足于现状的他又报考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获得国际商法硕士学位,并被司法局委派至香港培训交流,有了更加国际化的视野。他时常庆幸自己比别的法律生多了医生这个职业背景。“在海外,法学专业要求学生必须有一门非相关专业的学习背景”,因为有了医学专业背景,他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通过了全国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再加上全国注册税务师等专业资格,成为了持有劳动争议仲裁员、专利代理人、注册税务师等诸多资格的跨专业复合型律师。他说,“我的专业领域是公司法律事务,当然必需精通专业”。
维权“大使”:仁心与仁术
也许是因为有过一段仁心仁术的从医经历,转型成为律师的姚海嵩也热心于公益事业和志愿者工作,担任闵行区职工维权律师志愿团副团长,用自己的法律之术帮助别人。他认为,仅拥有知识、财富或地位是不够的,只有那些关怀社会,愿意用自己的能力与资源为社会、他人作出贡献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精英。
在闵行区工会组建的这个职工维权志愿团中,姚海嵩带领着80多位职业律师轮流在劳动咨询点“坐堂”,每天为劳动者提供义务的法律咨询和诉讼代理服务。他们还通过“法律课堂巡讲”等形式,为企业职工提供法律知识和理性维权意识的培训,光2016年一年就开展了27场巡讲,培训职工1300余人,受理劳动合同纠纷、工伤经济补偿、拖欠工资等咨询5000余起。不仅如此,他还帮助区域内解决了好几件重大群体性劳资纠纷事件,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2012年9月的一天,姚海嵩接到了区总工会的一个电话,请他立即赶往一家日资企业。因为持续升温的“保钓事件”激化了该厂原有的劳资矛盾,800多名中方员工将厂房团团围住,困住了10余名日方管理人员,场面随时有失控的危险。身为维权志愿团律师代表的姚海嵩义不容辞,急忙驱车赶到了被包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厂房。当时厂房外的街道也被人群堵了个水泄不通,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姚海嵩挤进了人群中央,用扩音喇叭第一时间安抚了大批员工:“我是来自总工会的维权律师,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帮助大家,我会竭尽全力维护好大家的权益!”带着亲切的微笑和专业的自信和气场,几句话让激动的人群渐渐平息了下来。之后,他协同工会将群体性劳资纠纷引导到劳资集体协商的合法轨道上。在劳资集体协商过程中,作为劳方的律师,他肩负着职工的诉求和权益与资方进行了多次谈判。通过努力,职工方合理诉求得到支持,群体性事件得以妥善解决。
2014年起,姚海嵩担任了闵行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委员,协助处置汽车行业消费者的维权事宜,2016年又被市消保委聘请为公益律师。在接触汽车行业消费维权之前,虽然平时也开车养车,但是对汽车保养这个领域,海嵩还是直言“一知半解”。一次,消保委检查某知名品牌4S店售后维修服务时,就“汽车火花塞松了”这个问题,两家4S店给出了维修费430元和15万元的惊人区别,这池“深水”让姚海嵩大吃了一惊。充满了好学心的他并不觉得这浪费了他主业工作的时间,而是自此积极向汽车行业的专家请教学习,愣是从一个对汽车零部件只有初级概念的“普通驾驶员”,迅速成长为了可以头头是道分析维修工序的“业内专家”。在作为消保委的专业维权律师时,他往往能迅速找到“陷阱”“猫腻”,帮助消保委规范行业秩序。
今年年初,作为闵行区人大代表的姚海嵩被代表大会选举为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身上重责又多了一份。对姚海嵩来说,工作是忙碌的,但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必定要在坚持了10年的健身房里锻炼半个小时。自言健身“上瘾”的海嵩半开玩笑地说,“如果不做律师了,也许哪天当个健身教练也不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