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庭燧(1913.5.3—2000.4.29),山东蓬莱人,金属物理学家,国际滞弹性内耗研究领域创始人之一。
·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40年获燕京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1943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学位
·1943—1945年,参与美国曼哈顿计划中有关原子弹及远程雷达的研究,获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颁发的奖状和奖章
·1949年回国
·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葛庭燧毕生致力于金属物理学的发展研究。他所领导的研究集体在晶界弛豫、位错阻尼和非线性滞弹性内耗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原创性成果。
他本人也因杰出的科学成就先后获得内耗与超声衰减领域的甄纳奖,桥口隆吉材料科学奖,美国矿物、金属和材料(TMS)学会的梅尔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
1975年,葛庭燧(右二)与鞍钢工人同志一起攻关解难
葛庭燧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是国际上公认的滞弹性内耗领域创始人之一。他首次发明了金属内耗测量装置,被世界科学界命名为“葛氏摆”,并利用该装置发现了晶界内耗峰“葛氏峰”这一科学规律,奠定了滞弹性相关理论的实验基础,在国际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他从1949年回国后,为发展、繁荣祖国的科学事业坚持不懈勤奋耕耘在科研第一线,为中国科学发展跻身世界前沿耗尽了心血。他长年在内耗、晶体缺陷和金属力学领域不断开拓创新,为培养年轻一代中国材料科学人才作出了奠基性、开创性贡献。推动了留美学人参加新中国建设的高潮葛庭燧1913年5月3日出生于山东蓬莱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就听外国列强以洋枪洋炮侵略中国的故事。1930年,葛庭燧从北京师范大学理预科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师从叶企孙先生。抗日战争爆发后,受进步同学和先进分子“科学救国”“富国强兵”思想的影响,他与章宏道、黄薇等组建了外围群众团体“实用科学研究会”,对民众进行科普宣传,启蒙民众,努力拯救濒临灭亡的民族和国家。卢沟桥事变后,葛庭燧以燕京大学作掩护,为抗日游击队提供科技报刊资料和关键物资器材。1941年,他漂洋过海去了美国,虽远离祖国,也没能阻挡他在科学研究上不断攻克难关。他仅用两年时间完成博士论文工作,1943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学位,二战期间美国军队用到了他“不可见紫外光源”的相关论文研究成果。即使在外留学,葛庭燧也心系祖国。在留美同学丁儆、陈立的积极推动下,他于1949年2月牵头组织“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美中科协),加强了同世界各地科技工作者的联系,推动了留美学人参加新中国建设的高潮。葛庭燧将美国朋友的劝告“你回去将会断送你的科研事业”“在现代科技书籍里,能找到几个中国人的名字?”置于脑后,并致信钱学森:“每思我等久滞国外,对于国内伟大的生存斗争犹如隔岸观火,辄觉凄惨而自惭”,建议钱学森要“早日返国,领导国内建立航空工业”,同时大造归国舆论,鼓励留学生为新中国作贡献。1993年,钱学森在给葛庭燧80寿诞的贺信中写道,“我永远也不能忘记是你引导我回到祖国的怀抱”,言语中饱含着感激之情。葛庭燧作为新中国成立早期归国的科学家,始终遵循无我无私、热血报国的价值追求,令后辈学者十分感动。确立了中国内耗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1943年,葛庭燧应麻省理工学院(MIT)理学院邀请,参与了美国国防委员会绝密项目“铀及其化合物的光谱化学分析和远程雷达两用天线开关的气体放电”研究。二战后,应甄纳教授邀请参加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筹建工作。在当时设备简陋、条件困难的情况下,葛庭燧很快在仪器研制和科学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葛庭燧以扭摆内耗仪、晶界内耗峰的成果让研究所名气大增,国际上以他姓氏命名为“葛氏扭摆”和“葛氏峰”,他还提出了晶粒间界无序原子群模型“葛氏晶界模型”,以解释晶界内耗峰的机制。1989年,他以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获得内耗领域国际最高奖——甄纳奖;1999年他荣获美国矿物、金属和材料协会(TMS)设立的材料科学国际大奖——梅尔奖,确立了中国内耗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杨振宁专门致信表示感慨:“六十多年你对内耗问题的贡献,对培养中国材料科学人才的努力是大家都称赞不绝的。”针对20世纪90年代的“下海”热(经商、办企业)和“上山”冷现象,他认为“下海”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是必要的有利的,但一定要稳定支持人才队伍“上山”,攀登科学高峰。“山”指的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这是科技研发的储备和后盾,是高新技术的源泉和先导。经济越发展,越要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的水平高低决定着国家的科技实力。再次迎来了科学上的春天20世纪50年代初期,葛庭燧在清华大学组织建立了首个金属物理研究室,教书育人,桃李芬芳。为加速东北工业生产的发展,1952年被派至沈阳参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筹建工作,还针对鞍钢、抚钢实际生产中面临的难题进行研究,做到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深度融合,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1979年,葛庭燧加入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