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知史丨讲述欧美同学会的百余年会史——欧美同学会的成立
发布时间: 2022-09-29 阅读次数: 0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有关欧美同学会成立的可靠记载之一,便是发起人顾维钧的回忆。顾维钧1912年春回国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英文秘书,1913年供职于北洋政府外交部,他回忆道:

有一个留美学生的团体,每年聚餐三四次。这种集会是社交活动,每人都可回忆学生时的欢乐,根据我在美留学的经验,成立一个归国留学生同学会很有必要。它可以定期集会,请美国或中国著名人士讲演,或对大家关心的问题召开讨论会。这个意见深为清华大学校长周诒春所赞许。他是耶鲁(大学)毕业的、专攻教育,对公众事务极为关心。由于他的赞助,我组织了留美同学会,会员包括美国大专院校毕业的中国学生,年龄不限。


回国留学生感兴趣的第一项活动是成立图书馆。……


同学会和图书馆成立之后,我想到第二步应和留英回国学生联合起来,他们过去也随时集会,不过没有组织起来。


周诒春博士赞同这个意见,不过他把这个工作交给我,因为我住在北京市内,而他住在郊区清华园。记得我曾和那时在北京的留英学生接洽过,其中一个是伍朝枢,另一个是陈博士,还有一位在中国银行工作。……我们花了一些时间,才一致认为联合起来是个好主意。他们这才和别的留英同学联系,征得他们的同意。然后我们着手讨论如何合作,成立另外一个组织,称为“欧美同学会”。不久,这个联合会就在聚餐会上正式成立了。


此后,周诒春博士自然又想到我们应团结其他留欧回国学生,约请他们入会形成一个西方留学生大型组织。令人又惊又喜的是留欧学生已经有自己的组织,……叫做“留法比德会”。……我和他们谈过几次,……终于说服了他们。……必须说明,联合起来的新团体丝毫没有政治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举办演讲会、慈善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使公众受益。


几个月后在法、比、德同学的特别会议上经过联合的议案。最后一步便是举行三个同学会联合大会,采用了“欧美同学会”这个名称。用这个名称是经过多次讨论才通过的。


据我的记忆,新欧美同学会的组成是这样:留美的八十五至九十人,留英的约五十五人,留欧洲大陆三个国家的一百人。……


  依据以上顾维钧的回忆,可知顾维钧等最初曾组织过一个由归国留美学生组成的“留美同学会”,接着又将伍朝枢等留英归国学生扩大吸收进来,组成了一个“欧美同学会”。但这个“欧美同学会”尚未包括留学欧洲大陆国家的学生,可称之为小型的“欧美同学会”。此小型的“欧美同学会”成立几个月后,经过顾维钧、周诒春等人的联络和劝说,又决定将由留学欧洲大陆国家的归国学生组成的“留法比德会”联合进来,组成一个“西方留学生大型组织”,即大型的“欧美同学会”,并以“举行三个同学会联合大会”的方式,正式宣告这个大型“欧美同学会”的成立。
1913年10月19日北京《大自由报》上也有一篇报道《欧美同学会之盛会》,记载了欧美同学会成立的相关信息。全文如下:

欧美同学之盛会:欧美同学会于昨晚在西交民巷本会所欢迎外交孙总长、教育汪总长。到者王赓君、王正廷君等约百人,皆一时俊杰。席半,由主任干事顾维钧举觞进欢迎词。孙外交起席致答:略谓欧美诸同学学问深造,久为侪辈所景仰。惟当此世风颓败之际,应格外讲求道德,为国人之倡。诸君子虽未能今日置身青云,然果于学问之外益以道德,则他日享大名、建大业者,非诸君必莫属。孔子云:不患无位,患无以立。大总统受任宣言,亦谆谆以道德为重。故讲求道德一事,予于诸君有厚望焉。诸君子在欧美留学之时,大率皆寄居于某博士、某教习之家,平昔感情皆极亲,今日遇有外人来华者,亦应有投琼报李之谊,导之使观我国数千年之良风美俗,及一切旧时之宝贵建筑、美术。半使中外感情日益敦笃,半使外人尊重我国之观念日益隆厚,此予于诸君尤有厚望焉。言毕,同座鼓掌示欢。继有汪教育致答。汪与欧美同学感情最佳,而与英国留学更为亲挚,执杯而起,同座者即已欢声雷动。汪云:予与留学诸君,缘分最好。计第一次出洋,即充日本留学监督;往美国时,适值暑假期内,我国学生集于某海岸大会,予亦躬逢其盛;及往法、德各国,亦荷开会欢迎;而奉使英国时,尤得与诸君昼夜聚首。遥忆当时孤身远客,同学者每可直达卧室,握手言事,其情形亲厚如同家人。故关于“留学”二字,颇有特别感觉。回国之后,察见各处留学皆有团体,而欧美学者则如散沙,心中颇为疑虑。今见此会成立,又荷设讌欢迎,实得我心,曷胜欣佩,愿祝诸君福寿康宁。同座者又鼓掌如雷,移席后以电光摄影纪念,宾主尽欢而散。


  1913年10月20日,上海《申报》也刊登了此报道,全文基本一样。
  《大自由报》《申报》的这两篇报道着重记述的是孙宝琦、汪大燮的出席和讲话,没有具体言明北京欧美学生此次开的是什么会。联系到后来欧美同学会凡是开全体性大会都请名人演讲的惯例,可以推论,这次“盛会”不是单纯的演讲会,而是欧美同学会成立后举办的一次大型聚会。
  成立初期的会员
  据《顾维钧回忆录》,最初的会员主要是在京的归国欧美留学生,但成立时的正式名称是“欧美同学会”,并未冠有“北京”两字。顾维钧在回忆录中曾特别强调,“这个名称是经过了多次讨论才通过的”。虽然1915年出版的会员录全名为《北京欧美同学会会员录》,但其中的“北京”两字稍小且横排,“欧美同学会会员录”八个字字大且竖排,足证欧美同学会成立时,正式名称就是“欧美同学会”。欧美同学会的会员大多为中央政府官员,此外,会员中也有少量京外的归国欧美留学生,故欧美同学会从成立时起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全国性。
  欧美同学会现存的最早的会员录是1914年编的,封面题名为《欧美同学会会员录》(以下简称《会员录》,共收会员273人。
等到1915年2月出修订版时,共收会员344人,已经比刚成立时多了100人左右。根据修订后的《会员录》的记载,截至1915年2月,在留学国家方面,留美的最多,达90人,其次是留英60人、留法37人、留德31人、留比利时28人,其他国家都是个位数;在籍贯方面,江苏(含上海)最多,为82人,其他是浙江44人、广东34人、福建31人、湖北28人、直隶(含京津)21人,安徽12人,其他省份地区较少;年龄方面,最小的22岁,最大的75岁,以中青年居多;在学科与专业方面,学工程技术、工商实业和财经的最多,共90多人;其次是学政治、法律的30多人,还有学军事的20多人,学教科文卫的20多人;至于会员当时的职业,超过80%都是北京政府的官员。
  成立初期的会所
  欧美同学会最初在西交民巷租了一座可容百人聚餐的四合院作会所。但同学会要长期办下去,租房不是长久之计,应该拥有一处自有的会所。为此,欧美同学会选中了东华门东南的石达子庙。该庙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1915年,欧美同学会主任干事王景春禀请北洋政府内务部,要求将石达子庙拨给欧美同学会作办公处。
当时,石达子庙归北洋政府蒙藏院管辖,蒙藏院的意见是如果要用石达子庙作为同学会办公处,那么应该另购一处房屋互换,以免石达子庙的喇嘛无人收容。按照蒙藏院的意见,1916年2月1日,内务部批复欧美同学会,“石达子庙如需拨用应购房互换”。
同年5月,大总统袁世凯批准了此事。
欧美同学会随即与蒙藏院交涉,遵照蒙藏院的意见,交给该院2000元,用作石达子庙喇嘛的安置费。在得悉该寺庙喇嘛已经另购了庙宇之后,由王景春、马德润具名,禀请蒙藏院饬令点交石达子庙。
欧美同学会得到石达子庙后,尽力解决资金缺乏等困难,当即就进行了大修,拆除了三间破败危险的庙屋,又将其余房间进行了修缮,用时约半年,1917年2月竣工。欧美同学会从此有了自己的地皮和房产,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根基。


Copyright2017,WEIHAI OVERSEAS RETURNED SCHOLARS ASSOCIATION
威海市欧美同学会(威海市留学人员联谊会) 版权所有 鲁ICP备17051475号-1
地址:威海市文化中路80-1号高创大楼1F 邮编:26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