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名校毕业的大学生,放弃高校任教和海外生活的优渥条件,毅然从瑞典回到家乡,扎根基层,服务新农村建设。在许多人眼中,这种举动似乎不可理解,但他却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他就是于镇榕。
于镇榕,男,1993年5月出生,威海市文登区西铺头村人。从小耳濡目染了父亲心系群众,呕心沥血带领村民致富的艰辛历程,勤奋学习、回报家乡的念头就牢牢根植心底。高考填报志愿时毅然选择北京林业大学攻读与农业有关的生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立志为家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在校期间,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三点一线,凭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很快便在同学中脱颖而出,得到相关专业老师的一致认可。大二上半年他破格进入学校国家级植物生理学实验室进行三抗杨方面的专业研究,作为唯一的本科生与专家、学长进行了整整一学期的组培育苗工作,系统掌握了组培育苗技术。得知村里正在试图打造草莓采摘特色乡村旅游后,为更好更专业地服务乡村经济,于镇榕主动联系草莓组培技术专家郑彩霞教授,表达自己对植物组织培养方面的兴趣并获得教授肯定,成功留在植物生理学实验室继续草莓组培技术的研究和学习。大三期间,于镇榕多次邀请郑彩霞教授前往西铺头村实地参观考察,了解西铺头村水果产业发展现状、技术瓶颈,在引进新型种植技术及新品种方面教授给予无偿的帮助和指导,极大振奋了村民的信心。大学四年级,于镇榕仍不满足其自身的专业技能,与大多数同学找实习单位不同,这一次他申请到海外发达国家继续学习深造。语言学习、技能考试等层层筛选让他昼夜不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获得植物生理学实验室唯一的赴瑞典农业科学大学植物生理学院学习的机会。在瑞典的一年,他克服了饮食不适、语言不通等重重困难,刻苦钻研,认真学习蓝莓及苹果M26矮化砧木的液体组织培养体系,全面掌握先进技术并于回国后成功建立该体系。
2015年毕业后,鉴于于镇榕在校期间的出色表现,本科期间署名发表SCI一篇、获得一项发明专利,导师决定留聘他担任实验员。在同学羡慕惊讶的目光中他的决定再次出人意料,他放弃学校稳定的高薪工作,毅然回到西铺头村投身新农村建设。
年仅25岁的于镇榕有着同龄人少有的踏实沉稳,细致严谨。他思维敏捷、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大胆创业,回到家乡后,他将全部心思放在西铺头村的发展建设中。作为唯一回村的高学历专业人才,他尽心尽力参与村里的发展建设,村里引进的项目申报、材料编写、项目落地及后期审批,青壮年的网络技术培训,专家人才引进,上级考察接待等工作,忙前忙后整整义务服务了一年。他发现受到信息、专业技术、自身文化水平等条件的约束,农村经济靠村民各自孤立发展受到很多限制,仅靠传统的农业种植难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为此,他注册成立山东省瀚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自己的植物生理实验室,专心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于家乡蓝莓、草莓苹果等种植产业,推动了家乡农业技术发展,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他还参与了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项目、威海市人才项目、西铺头村美丽乡村申报、3A级景区申报等项目30多类。其中,申报山东省泰山人才产业领军人才项目时,作为项目联系人、团队核心成员,他邀请北京林业大学张玉钧教授担任威海西铺头村休闲农业生态园有限公司项目顾问,作为领军人才申报该项目。项目申报期间,负责与政府相关部门、张玉钧教授对接,提出了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的全时旅游理念,以旅游业为引擎,带动农业、产品加工业等产业的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发展。经过市、省筛选后,本项目成功突围进入最终答辩阶段,在济南答辩时,本项目获得优先推荐,可惜在最终阶段未能入选。但他并没有气馁,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项目失利后,带领团队转战威海市人才项目并获得成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于镇榕的努力付出和坚定执着让西铺头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016年5月,西铺头村成立威海西铺头村休闲农业生态园有限公司,聘于镇榕担任经理。为不负众望,他先后邀请中国园林协会草莓分会理事长、北京林果所张云涛教授、中国园林协会草莓分会副理事长、青岛农业大学姜卓俊教授至园区进行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邀请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牡丹专家成仿云教授前来考察并与北京林业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为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奠定平台。为了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紧张工作之余前往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学习先进管理理论,理论结合实际,努力为乡村经济建设加油助力。
他深爱着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新青年扎根农村促发展、不忘初心献青春的乡村情怀,正在向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迈进,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自己的能量。